Translate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走在天路上



楔子:一步一步靠自己的雙腳去走過這些路程,就算多走了一些冤枉路、多繞了幾個彎,都不會是白白的浪費時間,正是因為經歷過這些事情才能夠讓你變得不同。現在就把夢想亮出來,不要封存夢想,朝著你喜歡的方向前進。

從雨崩村返回德欽,第二天我們便又繼續行程,乘上開往芒康的殘舊中巴,沿著滇藏公路往北走。車子離開德欽縣城,沿著彎彎曲曲、大霧迷濛的滇藏公路而行,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飛馳,時而往下走進一、二千米的低谷,時而又從山谷中慢慢地往上爬升至四千多米高的山嶺去,山路雖然險峻,但沿途風光卻非常優美,重重相疊的山巒,氣勢萬千,從高山上向下望,欄滄江從峽谷間穿梭奔流,而滿山犛牛、馬和山羊等星羅棋布的在草坪上吃草,還不時見到散落在岸邊上,用片石砌成的古碉式藏民石屋,一派寧靜和諧的田園風光。梅裡雪山雖然就在我們的左前方,與我們一路上遙遙相對,但可惜時值夏末初秋,天空雲層較多,想一睹“她”的風采,就只能等待深秋冬初的時分了。 

從德欽到芒康的這一段國道,算是我們這兩個多月來走過的公路中,最好的一條了,整段路面都平整順滑,不像其他的公路坑坑洞洞的,而且往來的大貨車也不多,還不時遇上那些令人佩服的單騎旅客,整個路段就好像成了我們的專用通道一樣,令屈膝在殘舊中巴的我們,只要將視線專注於窗外的風光,心情便輰快無比。

中午時分我們到達了鹽井,在這裡大家便開始感受到入藏的緊張氣氛。客車停在公安檢查站前,所有乘客都必須下車,逐一登記身份証。其中與我們同坐一部車的幾位台灣遊客,就因為沒有預先辦妥“入藏紙”,所以就此被攔截了下來,不能繼續行程,更要原路折返。而繼後的幾天,每當客車進入一個城鎮,所有的乘客都必須下車登記,令旅程延誤了不少的時間之餘,還令行程增添不少的緊張與不安。這與五年前我們由川藏公路進入西藏時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當時的檢查並沒有現在這般的嚴密與嚴謹。據說這與前幾年的西藏暴亂有關,而這一外弛內張情況,當我們到達昌都時情況更顯嚴重。

地處西藏芒康縣和雲南德欽縣接壤之地的鹽井,是茶馬古道進入西藏的第一站。歷史上這裡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古道上的一座重鎮。鹽井自古以產鹽聞名,更因其傳統制鹽術、西藏惟一的天主教堂,以及藏傳佛教和天主教的交融而引人入勝。據說瀾滄江雖長,卻只有地處中游的鹽井多滷水,可以曬鹽。更為神奇的是,一條江上,這一岸產紅鹽,對岸卻產白鹽,也因此江岸兩邊的村子被稱為白鹽井和紅鹽井。鹽田倚崖而建,鹽棚用圓木柱支撐,經年累月的使用後,鹽水滲透過木料,在其表面凝結成一層厚厚的晶體,陽光下璀璨生輝。
 
鹽井被一條河溝劃分為上鹽井和下鹽井,上鹽井坐落著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拉貢教堂。1865年,外國傳教士把天主教帶到當時的鹽井村,改變了這裡祖輩信仰藏傳佛教的歷史。鹽井的拉貢教堂佇立在一片綠樹環繞的山崗上,是一個藏式外觀的天主教堂。教堂的院子裡開著格桑花,內部設計看來挺“洋派”,仔細一看,教堂裡還放有很杜哈達,連聖母瑪利亞像的脖子也掛上一條。看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還是願意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祈福和祝願。其實除了這一所教堂外,藏區還有另一所天主教堂在茨中。至於下鹽井則聚居著很多納西人,他們住藏式民居,喝酥油茶,吃糌粑,說話帶著納西口音的藏語,信仰的是藏傳佛教,如果他們不說,恐怕很難猜到他們是納西族。


離開鹽井後,客車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被稱為“天路”的314國道上行走,愈是接近藏區,便愈是往高山上爬。客車順利的於下午四時多走進芒康縣城的客運站(雖說是客運站,其實只是一個爛地停車場),而由於只是中轉站,明早便會轉乘每天只有一趟,開往昌都的客車離去,所以大家下車後,便匆忙的跑到入口處一個簡陋的更亭前,七嘴八舌的爭著向內裡的一位藏民瞭解續程的交通安排。買妥了車票,各人便到街上去隨意的找間賓館投宿。芒康是一個仍在初起步發展的城區,因此整個縣城就只是一條街的舊式格局,314國道就從此直穿而過。馬路上除了汽車和行人外,就是那些由藏民牧放,聯群結隊從山上吃草歸來的犛牛與山羊,而政府的辦公樓房、商店及民居就散落在道路兩旁。城區內商店售賣的貨品種類不同,情況有點像停留了在60-70年代中國內陸城市般。由於沿街都有不少的武警及防暴隊站崗,氣氛顯得有點嚴峻,為免節外生枝,我們在這只有一條街的縣城走了一轉,途經一間寺廟,在那裡跟著老藏民沿寺轉了一圈,買了一些乾糧,然後在一間川菜餐館吃過晚餐,便決定早點回賓館休息,以為就此可以平安過渡,但最終還是難逃一劫,不過地點不在這裡,而是在五年前我們到過的昌都。欲知後事如何,請看即將上載的“昌都驚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