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誰能保得常無事?安靜點,可以嗎!


 
楔子:有人說香港很嘈雜,但其實真正不安的是我們的心。或許,香港人真的是時候要回歸內在的自己,不要再把生活上遇到的種種問題與挫敗,全推給別人,推給政府,因為這樣才是積極面向生活的態度。假如大家能夠用寬容的心去欣賞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的優點。大家自會發現,其實世界很美,陽光很燦爛,你的心也會很明媚,而你的天空也將會變得更蔚藍。心態是調整出來的,笑著看世界,世界會還你一份好心情!
 
最近幾年台灣香港兩邊走,有朋友問,你喜歡台灣的什麼?我說除了美食、風景外,台灣總給我一種隨和、閒適、安寧與安靜的感覺。

近幾年,每當我人在香港,總會感受到一股無形的不安與煩躁,整個人好像被一股濃烈的負面氣圍所籠罩著。無論是走在大街上、坐在餐館裡、甚至是在郊野上健行,你都會聽到身旁的人在不斷的投訴,埋怨與爭拗;而當你打開電視,翻開報紙、瀏覽臉書,你會發現大部份的內容都圍繞著一些人與人,市民與政府,上一代與年青新一代之間的各種謾罵與批評。

廿一世紀資訊發達,讓每個人的知情權與發言權都變得比前容易多了,大家總愛一窩蜂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於是便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並非不好,也非香港獨有,全世界不同的地區,其實也正在經歷著這一翻天覆地的轉變。但在這個人人都有權說話的日子裡,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把持與自處?或許以下一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報導,能為今天香港這個嘈雜紛亂的狀況,帶來一點的啟示。

******************************************
 
英女王:這是糟透了的一年

上周英女王應倫敦市政府邀請,出席慶祝其登位四十周年的紀念午宴。女王在宴上發表了演說,除了罕有地承認王室應受傳媒監察之外,還坦率地承認這一年,是糟透了的一年。
 
回望一九九二年,那不是一個我能全然以喜悅眼光來看的一年。若是以一個還算認同我的記者的字眼來說,這是糟透了的一年。我想,不僅是我個人是這樣看。事實上,我猜沒那幾個人或是公司、機構,在過去幾個月,不受充斥於全球各地的混亂和不明朗的左右。
 
倫敦市政府對菲臘親王及本人的隆情厚意,我們無不時刻感激;特別經過周五(十一月二十日)於溫莎堡的一場災難性大火後這個特殊時刻,我們尤爲銘感。

經過了這個周末,我們更加珍惜我們跟前的一切。然而,多年的經驗,使我們比一位淑女更機靈謹慎 ─ 有人給她一滿杯的拔蘭地,她會說,「半杯就夠了,謝謝。」這對倫敦市政府的感情,是稍欠圓滑了。

要坐擁美事看來是難以如願以甞。一個滿懷善意的大主敎,某次顯然是對維多利亞女王說出心底話,「陛下,我們不能一天到晚的爲皇室經常祈禱,也不能過分熱誠的這樣做。」女王回答道,「過於熱情,這不好;但常常祈禱,對。」就跟維多利亞女王一樣,我始終相信一句格言,「中庸之道」。

有的時刻,我很想知道,後世的人會怎樣評價今年這樣吵鬧喧嘩的一年。我看,歷史會以一個較當下那些評論家還要稍微溫和的態度來看這段日子。時間總能起點美化作用,就是對那些不太令人歡喜的事物亦然。

回顧歷史,總起著難以估計的好處。但也能以更闊的眼光評價一件事,在同情和中庸、甚至是智慧間起發酵作用。這往往就是那些以對事實大小均要立刻評說一番爲己任的人所付之厥如的。

社會上,任何單位的人都非大奸大惡,也不全是大慈大悲的。大多數人都希望把事情幹得最好,雖然,得出來的結果不一定全是成功的。但只有完人才可有權狠狠地批評人。

毋庸置疑,批評對於公衆人物或是政府部門、公共機溝都是好事。倫敦市也好、皇室也好、沒有誰能避免對他們表示支持及愛戴的人的監察,更不用說那些旣不支持又不愛戴的人了。

可是,我們俱是這個社會內的一分子。而這些監察,能在社會的另一面,如果能夠有點禮貌、幽默及理解,效果會更好。

四十年不是一段短日子。能夠目睹這段歷史,甚至置身於這段急遽改變國家面貌的日子裏 ,我是感到欣悅的。
【譯自英國〈衛報〉 節錄自明報 1992113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