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這正正是現代人逃避不了的兩難與矛盾,在閒暇時渴望回歸簡樸與自然。然而,在走向尋幽探勝,發思古之幽情之餘,卻又離不開舒適現代化的物質享受。
旅程第四天,七時起床,梳洗後便往飯店旁的新南門客運站購買往古鎮黃龍溪的車票,幸運地趕及八時二十分開出的中巴,行車約四十分鐘便到達目的地。成都的公路開通了很多,道路又大又闊又直,行車比以前舒適多了。然而,當中涉及人民的駕駛及道路意識卻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汽車隨意轉線,高速超車,胡亂響號等等的情況比比皆是。而司機與乘客謾罵爭吵,濫收車資,不按路線行車等情況更是司空見慣。國家的進步無疑令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惜,軟件方面的配套卻明顯跟不上。一個國家是否進步,除了看各種的基礎建設是否配合得宜外,還要看人民素質的發展。做人也一樣,只有外表而沒內涵,同樣不會受人尊重與欣賞。
見時間尚早,遊客還不算太多,於是便先在景點入口處的小攤子坐下,享用了熱騰騰的包子和麥米粥,味道相當不錯,飽餐一頓後才正式遊覽。黃龍溪位於成都雙流縣境內,是一座離成都僅三十多公里的千年古鎮。黃龍溪古稱赤水,是古代蜀王國的軍事要地。二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就在這裡生息繁衍,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建安二十四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這裡秣馬厲兵揮師南征,那時便有了黃龍古鎮。古鎮經過了重新的翻修,但仍保留著那歷經滄桑的石板路、明清韻味的老店鋪、香火鼎盛的古寺廟、盤根錯節的老榕樹等等。據說每年正月初一 至大年十五,黃龍溪還要耍火龍、水龍。更絕的是,這裡至今仍然保留著夜裡每個時辰打一次更的習俗,讓我們彷彿回到了從前。據了解古街上的商鋪都是川西風格的鋪板房,沒有門,白天的門面就是鋪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顧客,展示商品。打烊後老闆就用寬不盈尺、高約丈許的許多鋪板插在鋪面地下的凹槽裡,既安全又方便。
穿過「黃龍古鎮」四個大字的牌坊,途經一條人工小溪流後,便是古鎮的主街黃龍正街了。沿著蜿蜒的石板路,彎彎曲曲的走進古鎮,道路兩旁是一排排兩層古色古香的木結構樓房。據說黃龍溪古鎮至今還保存有明清民居七十六套,大多是兩層樓全木結構,小閣樓欄杆窗框鏤刻精美,吊腳樓臨河而立錯落有致。每棟樓房前均飄掛著藍底白字的招牌小旗,而最低的一層則闢作一家家的小商店,販賣各式各樣的旅遊紀念品及特色地道小吃。這裡的「酥皮肘子」、「黃辣丁」、「石磨豆花」、「千頭魚」,據說味道相當不錯。但我們因為想省點旅費,所以沒有品嚐。驢友一般也是這樣,除了非必要如:交通、住宿等開支外,其他的可省即省。旅行著重見聞,看過感受過就算了,反正山珍海味,吃進肚子裡也不外如是。食物首要是能填胞肚子,外加一定的營養就好了。當然,有時銀根鬆動一點,或隨友興之所至,也會花點錢吃上一兩度佳餚。
沿著石板路慢慢走,其中的一個指定景點是一位在默默編草鞋的老婆婆,老人家有些駝背,但氣色還不錯,耳聰目明,手腳靈活。她說自己今年八十二歲了,天天都要走十幾里路到鎮上賣草鞋,一雙八元,是否物有所值,就見仁見智了。
黃龍溪的石磨豆花店也是景點之一,有些店鋪還在大門旁安放一座石磨,一方面現場表演磨豆漿,另一方面也歡迎顧客自己動手,即磨即吃,以滿足一下城市人回歸簡樸的意欲。眼見老板們個個笑臉迎人,又不斷地把嗓子盡量提高,好為自己招徠生意,一時間好像回到了城市中的叫賣場。而剎那望去,古鎮雖然仍帶點古韻,可惜,更多的卻是仿古建築,更多的是生意招徠之聲。每幢樓房雖整潔亮麗,但卻稍嫌有點千篇一律,外觀包裝亦過於商品化,有點給人虛假的感覺。將古蹟活化原是件好事,然而,過於商品化的包裝,反而失卻了一份原始真實的味道。令一個被稱為全國十大古蹟的古鎮,一下子變成了另一個人工的場景裝置,真的有點可惜!
但這也正正是現代人逃避不了的兩難與矛盾,一方面現代化令我們習慣了舒適安逸的規劃化生活,但另一方面,城市化了的生活方式卻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與恐懼。城市人每天都被迫在相互競爭、互不信任與擔憂受怕的環境下過活。結果大家便形成了一種矛盾的現象,就是在閒暇時渴望回歸簡樸與自然。然而,在走向尋幽探勝,發思古之幽情之餘,卻又離不開舒適現代化的物質享受。對於那些帶著殘舊粗糙的古建築與簡陋的生活方式,大家潛意識地產生抗拒,甚至有逃避與厭惡之感。而為了迎合現代遊客的舒適要求與品味需要,好為自己帶來多一點的經濟收益。民間大眾以至政府官員,便不惜投下重金將古物古蹟重新的包裝起來。一時間原先簡單自然的小小泥石路,突然被寬闊冰冷的柏油路所取代,殘舊但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被翻修成光澤亮麗的商品樓房,而為了增加遊覽氣氛,提升景點的可觀性,更特意請來古稀老婆婆作臨時演員。古蹟保育走到如此地步,無論是政策制定者,或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實在值得大家好好的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