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旅程中生病與康復的這一過程,也可以說是對旅人一種耐力的考驗,挑戰著你的自信,也引發你面對困難時的勇氣與能耐
旅途中生病,總給人帶來不安與煩惱,既令人坐立不安,憂心忡忡,恐怕身體不適會耽誤行程,也因人在異鄉人生路不熟,加上語言隔膜,更令人有一種悲哀的無助與恐慌感。
旅程的第三天,考驗便開始了,首先是自己,一覺醒來,感到頭有點痛,相信是昨天晚上睡覺時,床舖整晚對著空調有關。曾經想把它關掉,但又怕影響到其他室友,結果還是由它開著好了,就這樣整個晚上都在跟冷風搏鬥,影響了睡眠質素,也引致身體不適。自助旅行往往就是這樣,為了省點房租錢,很多時都會選擇入住一些通舖大房。這些賓館一般都是一房多人同住,洗手間也是共用,私隱較少,大家的包容能耐也就要高一點。但勝在可以多認識世界不同地方的朋友,既可以交流最新的旅遊訊息,亦可以認識不同民族的生活與文化,更重要的當然是可省下不少的住宿費啦!不過,要能愉快的過這樣的生活,當中卻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智慧,既考慮自己的需要之餘,也應該多顧及身邊其他人的感受,兩者缺一不可。
記得有次在日本的青年旅舍投宿,由於預計要早起趕車,於是臨睡前便先行把行李打包,卻被同房的一位美國室友投訴打擾他入睡,當時自己覺得理直氣壯,感到他有點無理取鬧,但中國人的性格就是謙讓,所以把怨氣都放在心中,沒有即時表達出來。第二天一早,那位美國室友卻在凌晨五時多起床收拾行裝,還在不停的與其友人交談,我一時按捺不住,起床跟他吵了起來。現在回想,當時自己著實有點年少氣盛,不懂得相互尊重,亦少了點包容體諒。其實問題很簡單,大家就是在生活文化與信念上不同而已。中國人習慣了未雨綢繆,我們一向提倡事前準備,免得臨急抱佛腳。而西方人一般較個人主義與直率,亦習慣了想做就做的心態。如果我們大家能多了解和接納各種的不同,學習相互適應與遷就,矛盾與爭執便自然減少,而自助旅行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學習機會。旅行不單單是一種觀光、吃喝玩樂與購物的行為,它其實是一個活生生的學習過程,透過每天遇到不同的人和事,強迫我們去反省思考,檢討自己的不足之餘,同時也學習接納其他文化的優點。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意義正在於此。其實,只要我們能學習好好的照顧自己之餘,也同時學習好好的去關心與欣賞身邊的人與事。這樣,你自會發現,你會喜歡他們,他們同時也會喜歡你。其實做人也是一樣,能夠達到如此境界,大家的生活也就能更開心愉快。
另一個的考驗則發生在樹影身上,她一覺醒來,發現全身長出點點的紅斑,痕癢非常。在無奈之餘,只好匆匆的吃過早餐,便四處尋找藥房去。可惜對國內的成藥毫無認識,也不知吃那一種配方好?藥房的職員雖已很努力的向我們推薦介紹,我們就是一點頭緒也沒有,加上受到假藥傳聞的心理影響,一時間都不知如何抉擇。最後,還是把心一橫,看價錢買了一款中價的外敷軟膏試試看。心想反正只是外用,不用吃進肚子裡就可以了。記得上回在澳洲旅行時也有類似經驗,而康復所需的時間比今次更長。話說當時在西澳洲的柏斯入住青年旅舍,估計是由於床舖不清潔,樹影一覺醒來,雙手及全身都被蝨子釘得紅紅腫腫,就好像出麻疹似的。那時每天起床,都要四出找藥,但因語言不通,加上兩地的用藥習慣又不同,雖然試了很多款,但還是毫無起色。結果足足拖了一個多星期,每天就拖著一個皮膚腐爛的人到處跑,難過極了。幸好最後給我們遇上一位說廣東話的配藥師,大家才得以溝通病情,買到合適的藥膏治療。期間雖然還是勉強四處參觀遊覽,但心情已大打折扣。總之,旅行遇上生病或不適,就總是件倒霉事。可惜,這卻是永遠逃避不了的事情,反正要來的終需來,還是放開一點,隨遇而安好了。
其實,凡事只要多從好的方向想,旅程中生病與康復的這一過程,也可以說是對旅人一種耐力的考驗,挑戰著你的自信,也引發你面對困難時的勇氣與能耐。這正正是自助旅遊吸引之處,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機會,有了這些的經歷,旅程才顯得精彩,才值得回味。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憑藉自身的力量,成功地跨越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後,我們會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肯定。在面向日後的人生挑戰時,我們將變得更成熟和更有自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