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則寓言:有兩隻狼來到草原,一隻狼很失落,因為他看不見肉,這是視力; 另一隻狼很興奮,因為他知道有草就會有羊,這是視野。眼睛只能看到當下,眼光才能看到未來。視野能超越現狀,使人能看到人生目標。
遊覽麗江古城,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一種視野,因為上天送來的禮物,不一定包裝精美,要有勇氣打開,才能看見深藏其中的祝福。所以大家要用寬容的心去欣賞和發掘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的優點。這樣大家自會發現,世界其實真的很美,也只有這樣,大家的人生旅程才不致失望而回。
從瀘沽湖回來後,我們在麗江古城又待了幾天。古城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坐落在麗江壩中部,明朝稱大研廂,清朝稱大研裏,民國以後才改稱大研鎮。古城建于宋末元初(西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距今大約有8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城圍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這樣便顯得有點不吉利了。
遊覽麗江古城,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一種視野,因為上天送來的禮物,不一定包裝精美,要有勇氣打開,才能看見深藏其中的祝福。所以大家要用寬容的心去欣賞和發掘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的優點。這樣大家自會發現,世界其實真的很美,也只有這樣,大家的人生旅程才不致失望而回。
從瀘沽湖回來後,我們在麗江古城又待了幾天。古城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坐落在麗江壩中部,明朝稱大研廂,清朝稱大研裏,民國以後才改稱大研鎮。古城建于宋末元初(西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距今大約有8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城圍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這樣便顯得有點不吉利了。
每天我們都會沿著古城內的小橋流水走。清澈的泉水分成三股主流穿城而過,在城區又變幻成無數支流,穿街走巷,入院過牆,流遍千家萬戶。古城流水密佈,所以約2平方公里的城區內,便建築了大大小小的橋樑300多座,其中最著名的分別是大石橋、萬子橋和南門橋。三橋全都是建於明代的石拱橋。其中大石橋為雙孔石橋,位處於古城繁華地段,行人絡繹不絕;萬子橋則是單孔橋,象徵子孫萬千;至於南門橋則為單孔石拱橋,砌有石雕龍頭。
古時的建城方法是先行開河,然後依河水的來龍去脈進行城建規劃。麗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依此傳統而規劃,所以它也是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築,都是用土木結構而成的瓦屋面樓房,多數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民居建築佈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在門窗上多雕飾花鳥圖案,並且色調濃烈。這裡的居民又喜歡在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形成了“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高原城池風貌,也被譽為“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
一、登高憑勝,你可看古城形勢。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東南,避開了雪山寒氣,接引東南暖風,藏風聚氣,占盡地利之便。
二、臨河就水,你可觀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成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條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臨渠,令古城清淨而充滿生機。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賞古城建築。古城建築全為古樸的院落民居,房屋構造簡單、粗獷,而庭院佈置和房屋裝飾豐富而細膩,居民喜植四時花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
四、入市過橋,你可一覽古城佈局。古城佈局自由靈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利系統聚散合理,配置得且,再加上鵝卵石舖成的小路、石橋、木橋、花鳥蟲魚、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變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魅力。
遊麗江古城,只要大家能深度一點,相信仍會發現她那隱藏在繁華背後的清幽與典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