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陽朔西街,香港的蘭桂坊

 

原本一個優雅淳樸的古鎮,卻變成了一個不中不西的“洋人商業街”。
連外國人都被深深吸引著的文化,但我們自己卻不屑一看,心中著實有點感概!
如果我們能夠多一點欣賞自己國家的文化,或許就更容易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光榮。


一早起床,再次將大背包寄存在青年旅舍,然後便乘車往陽朔去。從桂林到陽朔65公里,桂林汽車站每15分鐘就有一趟中巴車或豪華直達大巴往陽朔。客車準時離開客運站,之後再在街上轉了幾個圈,終於客滿了,不過所謂的客滿是指全車的座位都被坐滿了,另外加上約15位站在通道上的乘客,總之超載就是了。之後客車便一路以超高速前行,幸好在車上可以觀看錄影帶,否則必定會給司機的瘋狂技術所嚇呆。在車上我們看了一套港產電影「保持通話」。在香港很少看港產片,反而在國內旅行時看得還要多。一向覺得香港製作的電影水準很差,但今次看的倒也不錯,不知是否因為免費的原因而將要求降低了,還是自己一直對香港的編劇和導演有偏見。可能自己在批評人家祟洋之餘,其實自己也犯上了同樣的毛病。中午左右到達陽朔,下車後先到預訂的青年旅舍登記,但感覺職員的服務態度不太友善,加上住宿環境也只是一般,但礙於先前已預訂了,所以便決定只住一個晚上,之後我們在西街的外圍找到另一間環境比較清靜,舒適的客棧,標間一晚才收¥70,於是決定第二天搬過來。

住宿安頓好後,便到“西街”閒逛。西街是陽朔縣城內最古老和最繁華的街道,位於陽朔古鎮中心,有1400多年的歷史,也是陽朔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明城牆、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等建築都保存得比較完整。據說590年(隋開皇十年)設置陽朔縣時,當時縣城就只是一條長約200米、寬約5米的街道,街道上亦只有幾家經營日用品的店鋪,居民大部分是農民。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陽朔對外開放,西方遊客發現了西街,他們對當地古樸典雅的民居和傳統文化、風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西街因而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現時的陽朔西街全長近800米,用當地出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都是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時期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著嶺南建築的古樸氣息,甚具濃厚的地方色彩。

今天在西街的主道上,附近一帶已經成了陽朔主要的旅遊服務街,街中有眾多的工藝品店、書畫店、旅館、咖啡廳、酒吧、中國功夫館。旅遊指南還指它是一條散發著濃郁歷史文化氣息的古街,而西街人仍保持著忠厚淳樸的品格,樸實無華的迷人古貌,更特別炫耀它是孫中山演講的地方,也把克林頓、尼克遜、基辛格、戴卓爾夫人、胡志明、西哈努克等許多名人拉進來,說他們在此也都留下過足跡。但走進西街,個人的感覺就好像是走進了香港的蘭桂坊,這裡,到處是酒吧,餐廳,精品店及飯店,入夜後更是燈火通明,加上不少老外的蹤影,氣氛雖然熱鬧,但就是有點過於商業化,與後街的古典樸素格格不入,也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個人還是覺得走到古鎮外圍,遠離商業街的熱鬧,在一些的橫街窄巷裡溜達,可能更有詩意。不過,大家既然一場來到,那就不防開開心心的跟著大夥兒閒逛一下吧!如果花得起錢的話,更可以和伴侶隨便的選擇一間有氣派的西餐廳坐下,好好享受一頓燭光晚餐!說不定還可以增進不少的感情。但對於我們這一類省吃儉用的背包客而言,還是花多一點的腳骨力,走到西街的外圍去,那裡有一些由個體戶開的小攤檔,¥8一大鍋的桶飯,味道還算不錯,而且更有地道特色。

下一站竹筏遊灕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啤酒魚
陽朔西街啤酒魚用新鮮灕江活鯉魚加灕江水煮,是陽朔有名的特色菜,做法是先將魚開膛破肚,去掉鰓和內臟,不刮鱗,平剖成均勻的兩半,每半邊橫砍幾刀但不砍斷,然後撒上薑絲等作料,投入約兩三匙油後的熱鍋中猛火煎,直煎得魚鱗變黃卷起,才淋上醬油,撒上紅辣椒,倒入半瓶啤酒,蓋上鍋蓋燜。正宗的啤酒魚一定要吃帶鱗的,上菜時魚放在一個平底盤子裡,盤子下面放些水,再用火燒。這樣魚不易燒糊且受熱均勻,入口鮮辣可口,絕無腥味。
 
田螺釀
田螺最大的個頭類似乒乓球,而味道則絕對不是簡單的螺肉味道,裡面的肉不全是螺肉,而是掏出螺肉,再混合其他輔料和調味品剁碎,回填入空螺殼裡混合湯汁燒制,有螺螄釀、蚌釀、瓜類釀、花類釀、豆腐釀、柚皮釀、荸薺釀等十幾類30多個品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