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旅行不單讓你舒展身心、增廣見聞,更讓你回顧、反思你和你週遭的人和事
回想「川藏之行」的念頭,最早始於一九九七年,那時在坊間的書店看過余純順的《孤身徒步走西藏》,對作者的勇氣與毅力非常敬佩,也被他描述的西藏風光所吸引。其後於一九九八年到大理旅行,在下榻賓館不遠處的一間書店內,赫然發現馬麗華的著作《走過西藏》,書中的三個主題:「藏北游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深深的打動著我,也重新勾起我兒時到世界闖蕩的渴望。
回到賓館一口氣把購來的書翻閱了整整的一個下午,「西藏之行」的念頭,自那時起,就像春天發芽的種子一樣,不斷的在心中茁壯成長。從雲南旅行回家,心情總是帶點失落,生活在大都市下,總教人無可奈何地要面對現實,曾幾何時愛不釋手的旅遊書冊,早已被放進書架封塵起來,而「川藏之行」的念頭也漸漸被遺忘擱置了。然而,那份已被引發的衝動卻在體內不斷的翻騰著。每當工作感到繁重與無奈時,「衝動」便按捺不住的湧現,而當工作再壓得透不過氣來時,內心的掙扎就更是明顯。那時便會從書架上取下書籍和雜誌來翻閱,除了希望重拾旅行在外時的悠閒愉悅時光外,亦夢想走在西藏阿里無人區的那種自由與奔放的心情。為了平復那不斷呼喚的慾望,縱使工作非常忙碌,也堅持每年放一小段假期,到國外走走去,好讓自己休息之餘,也自我安慰兼提醒一番──夢想可還未實現呢!之後便又理所當然地回到刻板的生活中去,如是者繼續的埋頭苦幹。
真正落實「川藏之行」的決定,則是九年後的二零零五年,由於青藏鐵路快將通車,為能趕及鐵路開通前,一睹那未被現代化污染的神秘國度,加上中年危機的影響和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自己也開始反思尋索生命的意義。在回望四十多年來自己走過的人生路,發覺原來自己也曾成就過不少的事業,然而,當中絕大部份卻是為人而做的,真正能按著自己內心意願而行的卻反而不多。當時就是有著一股衝動,很想即時停下來,為自己好好的做點事。經過一輪複雜的現實考量與內心掙扎後,最終冒險地作出了退下的決定,而「西藏之行」亦就此展開。
二零零五年離開了自己喜愛的工作,便先和伴侶飛往澳洲,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乘火車橫越澳洲沙漠,完成了一次自己童年夢寐以求的沙漠之旅,也當作是送給自己的一份榮休大禮。懷著滿滿足足的心情從澳洲回港後,便開始積極的籌備西藏的行程,由二零零五年的八月到二零零六年的三、四月的半年間,每天的大部份時間就花在研究翻閱西藏旅遊文學上,當中包括:戴維‧尼爾(David Neel Alexandra)的《拉薩之旅》,斯文‧赫定(Hedin Sven Anders)的《失蹤雪域750天》等;又到圖書館去搜集有關西藏旅遊的實用資料;到旅行社去查詢比較交通票價;到戶外用品公司選購旅行裝備,在網上瀏覽旅遊網頁,為即將開展的行程做了個個人網誌等等。總之就是忙得不可開交,但也忙得不亦樂乎,套用城中的一句廣告術語,正所謂:「未出發,先興奮」。其實,雖然未正式踏上旅途,但個人內在的旅程已告開始,同時亦預示著個人未來的人生轉向。
出發前,我們還得把很多生活的瑣碎事務一一辦妥,包括取消互聯網的上網服務;付清水、電和銀行等雜費;安排將郵件轉寄妹妹家;知會各方友好自己即將開展的旅程;安排友人協助打掃家居等等。要突然離開那習以為常的生活程序,才發覺原來我們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生活的奴隸,生活原是為人而設的,但到頭來我們反而被生活吞噬了,每天就是為要完成這樣、那樣的生活事務而忙過不了。生活已不再是享受,反而成了負擔。人走到如此地步,多可惜!而為了令這趟的旅程更有意義,我們還特地在行程中安排了一星期的扶貧助學體驗,更事前在香港向親朋好友籌集了一筆善款,捐助四川一些貧窮學童作生活改善之用。
一切準備就緒,便等著五月三日 起行的大日子。縱使多年來也累積了不少獨個兒出外遠遊的經驗,但今次一去便是半年,甚或無確實歸期的情況,心中雖然帶著興奮,但也帶點擔憂。畢竟,放棄了高薪厚職,放棄了舒適安逸的生活,大膽地面對自己的所想所愛,這還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它既是生命旅程的一次突破,也是個人實現夢想的新開始,更是一生以來,首次真真正正按自己內心需要而做的一件大事。要放下多年來辛苦經營的事業,又要放下已經擁有的物質生活已相當困難,現在還要將自己推向未知的環境,強迫自己接受新事物、新環境的挑戰,對我們這一代習慣了安定生活的城市人而言,今次旅程的確是一大的挑戰。
轉眼間從「川藏之行」回來已接近八年了,回望這八年「無薪」的日子,雖然銀根短缺了,但生活卻豐盛充實了。我們發現,原來「不務正業」一點也不閒,但我們卻忙得滿心歡喜。因為,我們所做的,都是我們所想的,能夠達到這一境界,生活其實已相當不錯了。八年停下來對生活的重整,令自己對人生有了更多更新的體會,同時,對未來也逐漸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我慶幸自己當年願意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為自己有如此的勇氣,敢於作出這樣的一次中年決定而感到自豪與欣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