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勤奮賺錢,努力積蓄,節衣縮食等等的行為,從來就不會是讓自己積存足夠財富的好方法。生活上的不富足,關鍵不在於我們擁有的「不夠多」,而是我們把自己的需要切割得太零碎,太虛幻,結果令自己在追尋的過程中,疲於奔命,心身俱損,既成了物慾的奴隸,令自己的生活品質下降之餘,更對自己心中的夢想,無法擠出半點的時間與精力來實現。
最近和友人閒聊,朋友一面無奈的說:為什麼錢總是不夠用!想有好一點的居住環境,只是基本要求吧!買好一點的東西給家人吃,有錯嗎?希望修讀多一、兩個自我增值的課程,對自己好一點,也不算太過份吧!但生活就是不能由自己掌握,縱使如何的節儉,生活總是捉襟見肘!究竟如何才能賺取更多的金錢?究竟如何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隨心所欲!
最近重看Sarah Susanka 寫的書《生活不用大》。作者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他在書中指出:「許多人誤將生活的不適意歸咎於住家空間不夠寬敞,家用物品不夠多,下班後無法喘息,於是追逐更大的房子,買更多,更好的東西…………。然而,真正的關鍵是,不管家居,還是過日子,其實我們想要的是“自在”,但若我們不了解“自在感”從何而來,就無法提升“自在”的程度。……生活也一樣,我們常以為問題出在工作、老板、家人、伴侶,於是努力試著調整,卻經常發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在生活遙遙無期………。」作者最後指出:「美好生活的關鍵,從來不在於錢夠不夠多,房子夠不夠大,而在於事情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因此若想有安穩的生活,首先大家便要試著大幅度調整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前一陣子有朋友問:你是如何分辨「需要」與「想要」這一概念?一旦遇上“心頭好”,你是怎樣決擇的?你又如何找到「足夠」金錢去購買你需要的東西?我表示自己現在已很少花費了,假若真的看上一件東西或一個課程,縱使看上去似乎是非買不可的,我仍然不會立刻把它買下來。一般而言我會先把它放在心中一段時間(像是一個星期,一個月,甚或是更長的時間),待日子過去了,我會再問問自己,它對我仍然有吸引力嗎?我還在念念不忘的想著它嗎?對著它,我還有著一份想擁有它的“衝動”嗎?若那份想要的“慾望”仍然存在,那我便會靜下心來,然後從內心正面的去詢問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它?擁有了它你會有什麼的感覺?如果感覺是舒適自在的,我才會下決定去選購。朋友即時質疑說,在現實生活裡,事情是不等人的,要是你沒有立刻做決定,過了機會便不會再來,屆時你便只能輕嘆!後悔也來不及。其實,大家有這種憂慮,不正就是《生活不用大》一書作者所說的:大家要試著大幅度調整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今天大家的生活都太大了,從早到晚都塞滿了看似必要的事情,家居中也塞滿了各式各樣看似需要的東西,假如大家不先停下來暫緩這種無休止的追逐,我們最後可能會被掏空,甚至被完全的壓垮。我們必須來個重新的改造,但不會是盲目地擴充或拋棄現有的想法,而是學習以不同的思考方式去體驗已然存在的問題與需要,只有做到這一點,大家才能感到生活愉快,也不會再被自己的一些無休止渴求所迫瘋。
所以大家不妨以新的方式過日子和做事情,先找出能讓你振奮的事物,然後聆聽自己的夢想,之後就是重新建構自己,而不是社會認為需要的新生活藍圖,跟著便是提升自己看穿看透障礙的能力,以嶄新的方式看待事情,進而確定現有生活哪裡出了問題,找出生活中有哪些似是而非的信念和雜念雜物需要移除,最後就是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倘若大家能夠一心一意的朝著這一方向走,大家的生活將會慢慢地改變,而你將會發現,原來所需的一切就在心中。
所以說:錢,大家從來都有!大家只需全然專注,並以開放態度看待事情,其他一切,將會在對的時刻自動送上。而一旦找到時間和空間傾聽內在的渴望,渴望就會實現,而你也會發現機會會主動降臨,因為宇宙總會在你需要時,給你提供剛巧而最適合你的一切安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